久久久精品中文字幕麻豆发布,色狠狠久久av五月综合,欧美人与善交大片免费看,88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海運百科國際物流行業資訊及貨代常識 / 當前位置:首頁>物流資訊>海運百科

資訊搜索

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歷史恩怨

發布時間:2020-11-17 | 點擊數:1048
一、巴以沖突的由來  (一)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歷史  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歷史

公元前20世紀前后,閃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公元前13世紀腓力斯人在沿海建立國家。公元前13世紀末希伯來各部落遷入定居。公元前11世紀猶太人建立希伯來王國,后亞述、巴比倫、波斯等外族都曾占領巴勒斯坦。公元前1世紀羅馬帝國侵入,絕大部分猶太人流往世界各地。公元7世紀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阿拉伯人不斷移入,并和當地土著居民同化,逐步形成了現代巴勒斯坦阿拉伯人。         

由上述材料可知,巴勒斯坦地區也曾是猶太人的故鄉,而且文本關于他們的傳說為人所熟知。就以《圣經》為例,這本基督教經典所記載的就完全是猶太人祖先的故事。雖然大多數歷史學家們都認為不能從《圣經》中汲取太多的信息--這不是因為當中的記載不真實,而是因為難以證實它的真實性;再者,《圣經》只是一種信仰的產物--不過,由于大部分內容都被現今的猶太人所接受,所以我們有必要仔細地了解故事的輪廓,因為今天的沖突以及耶路撒冷問題與宗教原因息息相關。       

故事開始于上帝告訴亞伯拉罕離開自己的故鄉美索不達米亞,遠赴迦南,即現在的巴勒斯坦地區,開始新的生活。就這樣,亞伯拉罕被認為是猶太人的始祖,就像中國人認為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一樣。于是亞伯拉罕帶領他的妻子和兒子們來到迦南,這大概就是猶太人認為自己曾是巴勒斯坦地區的主人的證據。他的兒子艾薩克(Isaac)和孫子雅各布(Jacob)都被認為是猶太人的祖先。雅各布有十二個兒子,不知什么原因其中的十個非常憎恨他們的兄弟約瑟夫,并把他賣到埃及當奴隸。不過約瑟夫有一個解夢的本領,深得埃及國王的喜愛,于是他被封作宰相。后來雅各布和他的兒子們來到埃及投靠約瑟夫,并大量繁殖他們的后代,這些后代就第一次被稱作以色列人(Israel,意思是上帝為其斗爭或者是與上帝作斗爭?)。埃及國王看到繁盛的猶太人,視他們為威脅,為了除掉這個隱患,他找借口把這些以色列人貶為奴隸。痛苦的服役生活使可憐的猶太人反抗了,于是就上演了摩西領受十誡,帶領以色列人返回故鄉的故事。后事冗繁不再詳敘。大約在公元前13世紀BC,以色列人建立了第一個統一的王國—以色列王國,而他們有兩位出色的國王,大衛和他的兒子所羅門,在位期間,發展貿易,以武力維持其統治,使以色列發展到鼎盛。更為重要的是,這個時候王國定都耶路撒冷,被確立為猶太民族的神圣之地,這樣就為巴以沖突的癥結難解奠定了根源。          

由此看來,猶太人的歷史,至少是他們認為的事實,顯示出他們的民族特質,在他們的潛意識中,猶太民族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但更是一個克服災難的民族,他們有勇氣,也有力量與種種上帝的考驗作斗爭。但是他們近代的慘痛遭遇似乎比《圣經》記載的大災難還更加悲慘,難道是他們的另一個考驗?可以肯定的是,那慘絕人寰的經歷永遠刻在猶太人歷經漂泊、破碎流血的心中。          

就在以色列王國被滅亡以后,希臘羅馬王國也曾占領過這片土地,猶太人就在這個時期流放都世界各地,他們失去了自己的家鄉,被迫逃到東歐和西歐的一些國家如德國、奧地利和波蘭,但人身利益卻被大大的限制。也許是因為他們是一個聰明的民族,在政治、醫學、藝術各領域成就斐然,于是就遭到別的民族的嫉妒。沙俄時代和二戰期間的大屠殺成為了猶太人最慘痛的記憶,也許是因此猶太人的憤怒一發不可收拾。         

1920年英國以約旦河為界把巴勒斯坦分為東西兩部份,東部稱外約旦(即今約旦王國),西部仍稱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為英國委任統治地。19世紀末在“猶太復國運動”者策動下,大批猶太人移入巴勒斯坦,與當地阿拉伯人不斷發生流血沖突。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在英、美兩國的支持下,1947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規定巴勒斯坦在1948年結束英國的委任統治后建立猶太國(約1..52萬平方公里),和阿拉伯國(約1..15萬平方公里),耶路撒冷(176平方公里)國際化。1948年5月以色列建國后推行擴張主義政策,于1948年、1956年、1967年、1973年四次對阿拉伯國家發動大規模的戰爭。100多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趕出世代居住的家園,淪為難民。1964年5月在耶路撒冷市召開的巴勒斯坦第一次全國委員會會議決定成立巴勒斯坦解放組織。1969年阿拉法特擔任巴解組織執委會主席。1978年9月,埃及、以色列和美國簽署了戴維營協議,被占領土的巴賬固谷嘶竦昧擻邢薜淖災穩ǎ徒庾櫓蚓懿喚郵蘢災巍?988年11月15日在阿爾及爾舉行的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第19次特別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宣布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建立首都為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國。宣言明確巴勒斯坦接受1947年11月29日聯大通過的第181號決議(分治決議)。巴勒斯坦的邊界問題留待以后通過談判解決。1988年12月,阿拉法特承認以色列的生存權,譴責恐怖主義。1993年9月13日,在挪威主持的秘密談判之后,以色列和巴解組織簽署了和平協定,提出了巴勒斯坦自治計劃。1994年5月4日,巴解組織和以色列在開羅簽署了具有歷史意義的關于在加沙和杰里科實行有限自治的協議,5月12日,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成立。同年7月12日,阿拉法特結束了27年的流亡生活返回加沙。 

(二)巴以沖突之源—圣殿山  巴以沖突之源—圣殿山 

       猶太教古經典這樣記載:“世界可以比做人的眼睛,眼白是圍填世界的海洋;眼珠是住人的大地;瞳孔就是耶路撒冷;瞳孔中的人臉就是圣殿。”因此而得名的耶路撒冷圣殿山,歷經滄桑,已成為伊斯蘭教第三大圣地。巴以半個多世紀的流血沖突,最大的癥結就在于圣城耶路撒冷的地位;而耶城爭奪的根源和焦點,則集中在圣殿山的歸屬。三年前(2000)就是因為當時的利庫德領導人沙龍闖入這里,引燃了延續至今的巴以沖突。  

雖然名為圣殿山,但踏步其中,已找不到任何山頭的影子,極目之處,只見一片矩形石建筑群和蓊郁的樹木。事實上,圣殿山還是古猶太人流傳下來的稱呼。猶太教古經典就曾記載,上帝為考驗猶太始祖亞伯拉罕,讓他在圣殿山一巨石上獻祭獨子以撒。在基督教傳說中,這塊石頭也被視為上帝用泥土捏成人類始祖亞當的地方。  公元前10世紀,雄才大略的猶太國王所羅門在這里建了第一圣殿,存放約柜、挪亞方舟等圣物。圣殿后被毀,有重建,但最終于公元2世紀被徹底毀滅,猶太人也被驅逐出故土,浪跡天涯。         

圣殿山的巴勒斯坦人,稱此地為“圣地”。因為在這個當年的猶太圣殿遺址上矗立著有千百年歷史的阿克薩清真寺和金頂清真寺。而耶路撒冷也成為伊斯蘭教繼麥加和麥地那后的第三大勝地。原來的猶太圣殿遺跡也就幾乎蕩然無存了。         

踏步圣殿山,幾乎每一個磚瓦都有一個故事、一段歷史,或神妙,或凄婉。對于猶太人和穆斯林來說,圣殿山已沉入他們的心靈。但這種圣跡的重疊,也隨即轉化為宗教的紛爭和歷史的積怨,由此使這塊方圓不足0.135平方公里的的地方,承載著太多的仇殺與血淚;在某種程度上,主導著巴以人民的對立情緒,直至2000年激化為流血沖突。         

在圣殿山,巴以雙方也不時爆發激烈的槍戰,對于每一方而言,對會不屑和不滿于對方的到來,因為這是他們自己的圣地。這是一個敏感的話題,對于這座占據著民族心理中心地位的圣殿山,猶太人和巴勒斯坦人都不愿意拱手相讓。在阿克薩清真寺西面即是西墻。從外觀上看,這堵墻與巴勒斯坦其他墻別無二致。但由于歷史原因,它成了猶太人心中最神圣的地方,是古國不滅,民族長存的象征,猶太人常聚集在此哭泣,因此有稱為“哭墻”。許多猶太人就對當年巴勒斯坦人阻止他們到“哭墻”祈禱耿耿于懷。這種情況直到1967年“六日戰爭”方結束。結果是猶太人以武力攻占了整個東耶路撒冷。第二天,拉比(猶太教的宗教導師)和將領們趕往西墻,撫墻放聲痛哭。         

許多猶太人因此堅持,以色列決不能放棄圣殿山。2000年9月,“鷹派”代表人物沙龍穿過西墻右上方的一個小門,進入阿克薩清真寺,以此宣示猶太人與圣殿山的宗教關系。此舉激怒了巴勒斯坦人,成為一直延續至今的巴以沖突的直接起源。圣殿山從此更加喧鬧。時常猶太人在西墻邊祈禱,巴勒斯坦人則借助地理之便向下投擲石塊,然后是以軍警的介入,向巴勒斯坦人開槍甚至闖入清真寺抓人。 

(三)總結  可見,巴以沖突的直接起源在于猶太人的復國運動,建國后又屢次把巴勒斯坦人趕出故土,就像當年別人對他們所做的一樣,而且越演越烈,終于釀成了民族矛盾。而更為深刻的原因是,兩個民族都曾是這塊土地的主人,兩個民族都視同一個城市為宗教勝地,從而沖突就有了更為堅實的感情和宗教力量,而解決也變得更加困難。猶太人的建國和驅逐可以看作為幾千年來來怨恨的釋放,雖然可以理解,但他們表現出來的過分強硬和蠻橫卻為本來可以更好解決的問題留下了禍根。  二、巴以沖突的發展  (一)關鍵人物與組織  關鍵人物與組織  1. 阿拉法特 

        巴勒斯坦國總統,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執行委員會主席,革命武裝 力量總指揮。生于耶路撤冷一遜尼派穆斯林家庭。

1948年參加第一次 中東戰爭。 1950年就讀于開羅大學工學院,積極從事學生運動。畢業 后入埃及軍事學院學習,后在埃及陸軍任尉官。 1956年參加第二次中 東戰爭,成為爆破專家。1958年赴科威特任公共工程部門工程師,并 秘密籌建“法塔赫”,即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 1959年“法塔赫” 正式成立。 1964年組建“法塔赫”武裝組織“暴風”突擊隊。  從 1965年 1月起,他領導游擊隊在巴勒斯坦北部首次發動對以 色列的武裝斗爭。 1969年 2月出任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執行委員會主席, 次年任該組織中央委員會主席。 1974年起,任巴勒斯坦革命武裝力量 總指揮。同年 11月,率巴解組織代表團出席第 29屆聯合國大會,參 加關于巴勒斯坦問題的討論。 1980年,在“法塔赫”第 4次代表大會 上重新當選為“法塔赫”中央委員會主席兼“暴風”突擊隊總司令。  1988年11月15日,阿拉法特在阿爾及利亞的阿爾及爾宣告:巴勒 斯坦國正式成立。他被選為國家總統。同年 12月,他又宣布接受聯 合國 242號和 338號決議,承認以色列有在和平與安全環境中生存的 權利。 1991年 10月,巴勒斯坦國派出代表,參加馬德里中東和會。  1993年 9月,宣布承認以色列,并與以簽署關于巴勒斯坦在加沙和杰 里科先行自治的原則宣言,推動了中東的和平進程。 1994年 7月返回 巴勒斯坦自治區,成為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自治政府)主席。  2. 拉賓 

       以色列國總理、國防部長。出生在英國人統治下的巴勒斯坦耶路 撤冷。父母都是從俄國移民過來的,是狂熱的 猶太復國主義者。他青 年時代立志農業救國,在特拉維夫一所農業中學畢業后,到美國伯克 利加利福尼亞大學留學,主攻灌溉工程。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放 棄原來的理想,投筆從戎,加入反對軸心國的軍事組織。戰后,他幫 助釋放巴勒斯坦的非法猶太移民,于 1946年被英國人軟禁了6個月。 長期的戎馬生涯鍛煉了他的軍事才能。

1964年,他被任命為以色 列國防軍參謀長。 1967年,他親自指揮“六·五戰爭”,打敗了約旦、 埃及和敘利亞聯軍,使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埃及西奈半島和敘利 亞戈蘭高地等,置于以色列的統治之下。但是他輝煌的“戰績”并沒 有帶來和平,卻遭到國際社會的一致譴責,聯合國通過第 242號決議, 要求以色列撤出被占領的阿拉伯國家的領土。  1968年,從軍26年的拉賓退役從政。起初擔任駐美國大使。 1974 ~1977年,出任唯一土生土長的以色列總理。他的這一屆政府因其妻 子持有一個非法銀行帳戶的丑聞而垮臺,但他在工黨內仍有相當大的 力量。 1984年以色列成立聯合政府,他擔任國防部長。作為軍事領導 人的拉賓,此時已從歷史的現實中認識到,和平是歷史的潮流,只有 順應歷史潮流,以色列才能生存和發展。 1992年,70歲的拉賓東山再 起,在大選中擊敗右翼利庫德集團領導人沙米爾,再度出任總理。冷 戰的結束給中東和平帶來了希望,拉賓出任總理不久,就向阿拉伯國 家發起和平攻勢,表示首先接受巴勒斯坦人提出的“以土地換和平” 的原則和聯合國第242、338號決議。 1993年11月,以色列和巴勒 斯坦在美國白宮簽署了第一個和平協議一一加沙一杰里科自治原則宣 言,拉賓與巴勒斯坦領袖阿拉法特終于得以握手言和。 1994年10月, 以色列與約旦簽署了和平條約,結束了兩國長達 46年的戰爭狀態。  1995年 9月,以、巴又共同簽署了關于擴大巴勒斯坦自治范圍 的“塔巴協議”。根據協議,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的范圍將擴大到 約旦河西岸 27%的地域,從而出現了一個巴勒斯坦 以、巴和以、約和平條約的簽訂,給中東地區帶來了和平曙光, 因而受到國際社會的稱贊,拉賓因此和阿拉法特一起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但是以色列極右勢力反對與巴勒斯坦實現和平,罵拉賓是“叛 徒”、“賣國賊”。 1995年11月,在特拉維夫國王廣場舉行的10 萬人的和平集會上,拉賓被一名猶太極端分子刺殺身亡,時年75歲。 拉賓的死雖然會給中東和平帶來一些影響,然而世界走向和平的歷史 潮流是不可逆轉的,由拉賓等人開創的中東和平道路是無法阻擋的。  3. 沙龍         沙龍,阿里埃勒 (ariel sharon, 1928- )以色列利庫德集團領導人。前外交部長。議會議員。   1928年生于特拉維夫附近沙龍地區的馬拉勒村。曾在英國坎特伯雷參謀學院、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和特拉維夫大學學習。自幼參加巴勒斯坦猶太防衛組織“哈加納”的活動。 1945-1950年歷任教官、警察局教導員,“亞歷山大旅”偵察連長、“戈蘭旅”偵察隊長。1950-1952年任中部和北部軍區情報官。1953年負責組建和指揮專門越境對巴勒斯坦游擊隊和阿拉伯國家進行“報復”行動的101部隊(翌年,以色列傘兵編入這支部隊)。 1956年任傘兵旅旅長,同年10月參加英、法、以侵略埃及的戰爭。 1958-1966年先后任步兵學校校長、裝甲旅旅長、北部軍區參謀長和總參謀部軍訓部長等職。 1967年晉升為少將。1967年“六·五”戰爭時,指揮一個師在西奈作戰,戰后重任軍訓部長。 1969年12月任南部軍區司令。 1973年7月辭去軍職,競選議員,同年9月參與組織右翼聯合陣線—利庫德集團。 1973年10月戰爭爆發后,任裝甲師師長,率部突過蘇伊士運河,戰后退伍。 1974年12月應召入預備役,任“緊急部隊”高級指揮官。1975年6月任總理安全事務顧問。 1976年4月自稱與政府在防務政策上有分歧,辭去顧問職務。1974年、1977年當選為議員。 1977年6月利庫德集團執政后,任農業部長,兼任定居點委員會主席。1981年8月任國防部長。 1982年6月策劃和指揮了侵略黎巴嫩的戰爭。 1983年3月因貝魯特難民營大屠殺事件被揭露,被迫辭去國防部長一職,任不管部長。 1984年9月任工商部長。 1990年6月-1992年7月任住房部長。1996年7月被任命為國家基礎設施部長,1997年7月后續任國家基礎設施部長 (minister of national infrastructure),任期至1998年底。   1998年10月-1999年7月任以色列外交部長。  1999年9月正式當選利庫德集團領導人。  沙龍是利庫德集團中著名的右翼強硬派,反對以巴和談,主張在被占領土上修建更多的猶太人定居點。   2000年9月28日他訪問了東耶路撒冷的伊斯蘭第三大圣地圣殿山從而引發了一場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間的暴力沖突。   2001年2月以利庫德集團領導人身份參加了以色列總理競選并獲勝,當選以色列總理。  1998年7月應邀訪問中國。  4. 哈馬斯等恐怖極端組織 

        伊斯蘭抵抗運動是在巴勒斯坦被占領土上成立的激進組織,簡稱“哈馬斯”,是由“伊斯蘭”、“抵抗”、“運動”3個阿拉伯語詞頭字母拼寫而成。1987年12月由巴勒斯坦人謝赫·艾哈邁德·亞辛創立。  “哈馬斯”既是宗教組織,也是政治組織。從宗教上看,哈馬斯崇尚伊斯蘭傳統思想,信仰伊斯蘭教義和法則,主張扶助窮人,并且興辦一些慈善事業。政治上,它主張暴力斗爭,以武力徹底解放從約旦河西岸到地中海的“全巴勒斯坦”土地,實現建立一個以耶路撒冷為首都的獨立的巴勒斯坦國的目標,拒絕承認以色列生存權利。  哈馬斯的領導機構是由七人委員會組成,分管政治、軍事、保安、組織、宣傳和監獄等部門。哈馬斯人員的構成分“公開”、“秘密”和“軍事”三部分。公開部分包括具有合法身份的人員,秘密部分指負責組織、動員游行和斗爭的領導成員,軍事部分則是訓練有素、專門從事暴力活動的武裝分子。哈馬斯正式成員約2萬多人。  哈馬斯成立后,曾策劃了多起針對以占領軍的示威和恐怖行動,制造了多起自殺性爆炸事件,還不時襲擊以邊防兵,綁架或暗殺猶太人定居點的居民,在以國內引起極度的恐慌和不安。1989年哈馬斯被以色列當局宣布為非法組織,取締其一切活動,并將其精神領袖亞辛逮捕入獄。         

在反抗以斗爭中,哈馬斯曾一直與巴解組織并肩戰斗,是巴勒斯坦反以斗爭中一支最積極的力量。但是1993年奧斯陸協議簽署之后,哈馬斯與巴解組織發生了根本性的矛盾。哈馬斯反對與以色列和談并一直堅持反對以色列的暴力斗爭。         

亞辛說:“使用自殺式炸彈是任何一個巴勒斯坦人的民主權利。以色列人只懂得這種民主。”這位65歲的老人就是哈馬斯的精神領袖艾哈邁德·亞辛。         

亞辛說:“這是我們為自由所付出的代價。以色列害怕人肉炸彈,他們會跪在我們面前求饒的,你可以感覺到他們的恐懼,他們正在擔心下一顆炸彈會在哪里爆炸。哈馬斯終究會贏的。” 

(二)〖調解巴以沖突的幾大和平計劃〗  1. 和平計劃 

計劃及時間 目的 內容 結果          

2001`年5月4日“米切爾報告” 2000年9月底,巴以爆發大規模流血沖突,巴以和談陷入困境。為了促使巴以雙方早日結束沖突,重歸和談軌道,在國際社會的斡旋下,10月,中東問題多邊首腦會議在埃及沙姆沙伊赫舉行,會議決定成立國際調查委員會,調查巴以暴力沖突的起因。 巴以雙方應立即無條件停止暴力沖突;共同創造一個緩和期;采取步驟重建相互信任;巴民族權力機構努力打擊恐怖主義;以政府必須全部凍結在巴控區內猶太人定居點的建設;以方取消對巴城鎮的轟炸和封鎖;雙方重新恢復安全方面的合作。 但由于以色列沙龍政府采取的強硬政策,以及巴以愈演愈烈的暴力沖突,“米切爾報告”一直未能得到落實。         

2001年6月5日“特尼特停火計劃” 2001年4、5月間,巴以流血沖突加劇。為了尋求恢復中東和平進程的良策,阻止巴以沖突升級,國際社會在中東地區展開了密集外交斡旋。 巴勒斯坦應立即逮捕巴激進的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和伊斯蘭圣戰者組織的成員,停止反以宣傳,收繳在巴自治區的所有非法武器,并停止為那些襲擊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猶太定居點的“恐怖活動”提供幫助;以色列則應保證不對巴方目標進行襲擊,并將軍隊撤回到2000年9月28日巴以爆發沖突前的位置,結束對巴自治地區的封鎖。 對于“特尼特停火計劃”,巴民族權力機構發表聲明表示全面接受。以色列雖然也宣布原則接受此計劃,但終因沙龍堅持必須有一周“絕對平靜期”等先決條件而未能予以實施。        

2002年3月28日“阿拉伯和平倡議 “阿拉伯和平倡議”是2002年3月28日第14次阿拉伯國家首腦會議上以沙特王儲阿卜杜拉的中東和平建議為基礎而通過的。 該倡議要求以色列撤出從1967年以來占領的所有阿拉伯領土,接受建立享有獨立主權、以東耶路撒冷為首都的巴勒斯坦國,公正解決巴難民問題。在此前提下,阿拉伯國家將承認以色列的存在,保證其安全并實現正常關系。          

2003年5月30日中東和平“路線圖”計劃 這項計劃為永久解決以巴沖突問題,提出了建立獨立的巴勒斯坦國,以巴兩國和平共處的構想。 結束以巴沖突將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現在起至今年5月),以巴雙方將實現停火;巴方將打擊恐怖活動,進行全面的政治改革;以方則應撤離2000年9月28日以后占領的巴方領土,凍結定居點的建設,拆除2001年3月以后建立的定居點,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使巴勒斯坦人的生活恢復正常。第二階段(今年6至12月)為過渡期,重點是建立一個有臨時邊界和主權象征的巴勒斯坦國,中東問題斡旋四方(聯合國、美國、歐盟和俄羅斯)將為此召開國際會議。此后的兩年為第三階段,以巴雙方將就最終地位進行談判,并在2005年達成協議,最終結束雙方的沖突。中東問題斡旋四方將就此召開第二次國際會議。 

2. 主要阻力 

       對于雙方政府來說,幾十年來的戰爭與對抗解決不了問題,只有和平才是唯一的出路。在國際社會的調解下,巴以政府曾簽定過不少和平協議,但總是在談判的最后階段因為耶路撒冷的歸屬問題、猶太人定居點、巴勒斯坦難民回歸、巴以邊界劃定等棘手問題上分歧太大,巴以雙方至今沒有達成永久性和平協議。而且各個調解方案和協議都因為歷屆政府的有意拖延而不了了之。          

這都歸結于民族根深蒂固的仇恨和相互的不信任感。特別對于以色列政府,作為擁有強大武力軍事優勢的一方來說,立足于本民族的利益,一起自殺性爆炸即可引起對巴居住地的狂攻濫炸或者摧毀民房。這樣哈馬斯恐怖等恐怖組織在暗,不斷制造自殺式爆炸;以色列軍隊在明,恐怖組織的任何舉動都成為他們攫取的把柄,肆伺機報復,這樣惡性循環,嚴重影響該地區的穩定,也不利于政策的實施。          

沙龍是以方強硬派的代表人物,他曾經進入阿克薩清真寺,以此宣示猶太人與圣殿山的宗教關系,激起了延續至今的沖突。而且他在當總理期間,以租金和稅收優惠的政策鼓勵以色列人定居約旦河西岸,同樣引起巴勒斯坦人的不滿。而在巴勒斯坦方面,極端的代表是哈馬斯抵抗運動,它的精神領袖亞辛曾經說過:“阿拉法特有他自己的做法,我們有我們的做法,自殺性爆炸不會停止。”可見巴勒斯坦內部已經產生嚴重的分歧,而且巴民族解放組織不能左右恐怖組織的行為,實際上在巴勒斯坦境內有100多個大大小小的恐怖組織,一旦意見嚴重分歧或者解放組織明確干涉恐怖行為時,就有可能引發內戰,使得阿拉法特和新任領導人阿巴斯不得不對其心存戒備。沙龍就曾因為認為阿拉法特有指使恐怖襲擊的嫌疑而對其官邸進行圍堵,可見恐怖組織的問題已經能夠左右沖突的發展。         

今年6月4日,美國總統布什美國總統布什在約旦港口城市亞喀巴同以色列總理沙龍和巴勒斯坦總理阿巴斯舉行三方會談。此次三方會談是在以巴都表示接受由美國、聯合國、歐盟和俄羅斯四方提出的中東和平“路線圖”的背景下舉行的。國際社會普遍希望以巴雙方抓住這一契機,在重啟和談與結束流血沖突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可是在雙方握手表示接受并努力實現路線圖以后,哈馬斯又在以色列境內制造了一起自殺性爆炸事件,其領袖公開譴責阿巴斯背叛了巴勒斯坦的利益,而消息表示阿巴斯并不會和哈馬斯領袖接觸和談判。此后以方展開報復行動,本來出現的實現和平的一線生機又蒙上了烏云。 

3. 調解巴以沖突的美國力量 

       “9·11”事件后,美國內親以的強硬派勢力明顯上升,在巴以問題上更加偏袒以色列。美國公開支持以對巴激進組織的襲擊采取報復行動,將巴激進組織定性為“恐怖組織”,要求巴更換領導人,默許以軟禁巴領導人阿拉法特。布什先后7次邀請沙龍訪美,但他卻沒有與巴領導人舉行過任何形式的會晤。然而,美國的做法不僅沒有使以色列從它的“呵護”中得到好處,反而使巴以沖突越演越烈。巴以沖突是中東問題的核心,也是中東地區反美情緒的一個重要根源。布什政府不得不調整其中東政策,尋找平息巴以沖突和解決巴以爭端的途徑。早在對伊戰爭的準備階段,美國就擬訂了解決中東問題的“路線圖”計劃,并與聯合國、歐盟和俄羅斯就此達成一致。在對伊戰爭基本結束之后,中東問題有關四方及時向巴以雙方遞交了“路線圖”計劃。           

對美國來說,推動“路線圖”計劃的實施是伊戰后美國中東政策調整的重要內容之一。它不僅可以平息“9·11”事件和伊拉克戰爭以來阿拉伯世界的反美情緒,也有利于改變其在國際社會的形象,改善與歐盟和阿拉伯國家的關系,并進一步爭取阿拉伯國家對反恐和美國中東戰略的支持與配合。          

美國之所以選擇此時同巴以舉行三方會談,除布什政府已認識到解決巴以沖突在其中東戰略中的迫切性這一原因外,還因為美國認為制止已持續近三年的巴以流血沖突的時機已經到來。經過這幾年的沖突,巴以可以說是兩敗俱傷,雙方都在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因此,以方有條件地接受了“路線圖”,巴方也為配合“路線圖”的實施作出了積極努力。為了此次三方會談,沙龍和阿巴斯先后舉行了兩次會晤,雙方均表示將為“恢復信任”采取一些切實措施。巴以之間終于出現了三年來罕見的緩和跡象,從而為美國的調解創造了適宜氣氛。         

現今的巴以沖突缺少外來力量是難以解決的,有一個強大的中介方作調解顯然是一件好事。盡管美國與以色列關系比較特殊,在一些方面可能有偏袒的嫌疑,但由于中東的局勢不穩定一直都是布什的心結,在一些情況下的施加壓力有可能阻遏沙龍無節制的強硬行為。不過最新消息表明,美國有可能出兵鎮壓巴勒斯坦恐怖勢力,如此干涉別人內政,所帶來的結果只能是更深的仇恨.

海法港(HAIFA)位于以色列(全稱:以色列國THE STATE OF ISRAEL)

上一篇 海運單(Sea Waybill)的主要概念與區別
下一篇 加沙戰爭
咔咕網,跨境物流一站式智能服務平臺!咔咕供應鏈科技旗下品牌,依托于專業國際物流團隊,從2003年以來,為廣大外貿企業、跨境電商與國際物流一級莊家提供一站式跨境物流服務,24小時訂艙熱線:400-660-5256
本文地址:http://www.bdhc-dc.com/article/571.html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