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專員微信pspsky 357201460
國際集裝箱運價跌至疫情前水平
2022年,受主要經濟體貨幣寬松政策以及俄烏沖突爆發影響,大宗商品價格加速上漲,全球通脹壓力加大,歐美國家消費能力減弱,購買需求逐步萎縮,社會庫存升至高位,中國外貿出口訂單縮減,出口額增幅不斷收窄。2022年1—11月,中國出口額同比增長9.1%,遠低于上半年增幅(56.3%),其中11月中國出口額同比下降8.7%,對歐盟、美國分別下降10.6%、25.4%。
運力方面,盡管歐美港口擁堵情況并未緩解,但集裝箱船舶手持訂單量持續增加,運力保持快速增長狀態,2022年末集裝箱航線運力約為2614.3萬TEU,同比增長4.5%。
在“需求減、運力增”的背景下,國際集裝箱運輸市場“一箱難求”“一艙難求”局面不再,部分跨太平洋東行以及亞洲至北歐地中海的航次取消,閑置集裝箱船數量持續增加。Alphaliner數據顯示,2022年末全球不活躍船隊運力占集裝箱船隊總數的5.5%,高于2021年末(2.3%)。
自2022年初開始,集裝箱運價持續下跌,年末已接近2019年同期水平。2022年寧波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NCFI均值為2732.4點,同比下跌16.1%,12月末指數為763.8點,同比下跌82.1%,較2019年同期下跌21.4%,其中美東、美西航線運價跌至2803美元/FEU、1376美元/FEU,同比下跌85.3%、92.3%,較2019年同期增長1.1%、下跌14.3%。
2023年展望
國際集裝箱運輸運力過剩加劇
當前美聯儲持續加息,高通脹、能源危機等問題逐步發酵,歐美經濟悲觀預期加重,下游終端消費放緩,工廠庫存不斷增長,進口貿易商砍單減單,集裝箱運輸需求面臨萎縮。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2023年全球經濟將增長2.7%,低于2022年(3.2%),全球至少1/3的國家將陷入經濟衰退。
世界貿易組織(WTO)預計2023年全球商品貿易量或將只增長1%,遠低于此前預測的3.4%。2022年11月全球制造業PMI僅有48.7%,連續6個月環比下降,連續2個月低于50%。
運力方面,德路里:2023年全球集裝箱船待泊時間將恢復到疫情前水平
去年底以來,全球集裝箱船待泊時間明顯減少,盡管運輸業罷工事件有所增多,但這一改善趨勢將在今年持續顯現。
根據德路里發布的《港口與碼頭洞察報告》最新調查結果,在經歷了兩年多的港口擁堵之后,改善跡象日趨顯著。
數據顯示,在全球范圍內,2020-2022年船舶在港口的排隊時間顯著高于新冠疫情前的水平。2019年,排隊時間超過船舶在港總時長的17%,但在2021年和2022年,待泊時間增加到總時長的25%以上。
截至2022年第四季度,只有北美和大洋洲港口的船舶待泊時間仍顯著高于2019年的水平(超過10%)。而同期歐洲港口的船舶待泊時間僅比2019年的平均水平15.4%高出1.2%。
與此同時,非洲港口的整體擁堵情況也有所改善,主要歸因于摩洛哥TangerMed港新增碼頭擴大了船舶接卸能力,以及該地區諸多港口的擁堵情況明顯好轉。
根據德路里的預測,隨著全球經濟增長的放緩以及貨運季節性增長回歸正常,海運需求將隨之減少,2023年船舶待泊時間和港口運營狀態將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這個趨勢在今年的前幾周表現得尤為明顯。
綜合來看,集裝箱運輸市場整體需求收窄、供給增加,運價上漲缺乏支撐,震蕩走低。但仍存在班輪公司運力管控強化、船舶拆解加快、全球生產貿易格局變化以及“散改集”業務增加等變數。
國內沿海運輸市場需求增加
隨著疫情防控措施的全面解除,國內居民生活、工廠生產、物流運輸等將逐步恢復正常,加上《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十四五”擴大內需戰略實施方案》等政策文件的出臺,市場信心逐步回升,全球機構普遍看好中國2023年中國增長,預計二季度起國內經濟企穩回升,全年增長5%—6%,高于全球整體水平。
從主要貨類運輸需求來看,經濟復蘇背景疊加“穩增長”政策托底,制造業逐步恢復,煤炭消費企穩回升,但受能源保供穩價政策、“雙碳”目標推進以及外貿出口行業低迷限制,煤炭供需維持平衡,回升速度偏溫和。
非煤貨類方面,2022年以來國家及各地政府不斷解綁房地產調控政策,2023年隨著政策舉措更加豐富、力度不斷加大,房企融資環境逐步改善,行業下行態勢有望放緩,但受到需求端抑制難以恢復至疫情前水平,鋼材礦建需求增量依然主要依靠基建投資。
2023年我國將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預計新增專項債券發行規模3.5萬億元左右,與2022年基本持平。
綜合來看,國內沿海運輸市場拉運需求平穩增加,上半年延續2022年量穩價平走勢,下半年隨著房地產市場邊際改善以及煤炭消費旺季來臨,市場活躍度有望提升,運價在礦建砂石需求增長的帶動下小幅上漲。